像東坡肉、扣肉,就可以選中高以上酸度的葡萄酒。比較高的酸度同時酒體較輕的葡萄酒,還可以讓菜肴有更加新鮮的感覺,故此可以用來搭配海鮮。
甜味與油脂容易使味蕾疲倦,酸味則令味蕾清新,吃油炸食品、油膩的魚肉及高脂肪的貝類,一杯干白可以煥發(fā)食欲。
酸味還可以清口,像生蠔帶海水一起吞咽時,夏布利出品的霞多麗干白就是最佳的搭檔。
高酸度開胃,香檳、高酸度的干白于是常被用作餐前酒。
冰鎮(zhèn)降溫可以讓干白更加清爽,而酸度也因此而顯得易于接受。
單寧與食物的搭配。單寧(Tannin)是一種酸性物質,主要源于葡萄皮、葡萄籽及橡木桶,它為葡萄酒提供骨架,對于評價干紅來說,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單寧能夠去油膩,所以油炸、肥肉可以選高單寧的干紅。單寧會讓海鮮腥味突出,重的單寧還會讓海鮮出現(xiàn)一股金屬的味道,于是清蒸的海鮮(魚、蝦)、雞肉(白肉)應該配干白,因為白葡萄酒基本上沒有什么單寧。
單寧本身帶有苦味,會讓甜味發(fā)苦,所以點甜菜時,不要選中等以上單寧的葡萄酒,相反,濃汁或者比較咸的菜肴卻能降低單寧的苦味;單寧會讓辣味更加突出,所以吃川菜最好配干白或者低單寧的紅葡萄酒,比如薄若萊的新酒。
單寧可使纖維柔化、感覺肉質更加細嫩,所以耐嚼的食物,如牛肉,最好搭配高單寧的干紅,比如赤霞珠、西拉、內比奧羅和桑嬌維斯等。
甜酒配甜點。葡萄酒的分類以糖分為基礎,分為干型、半干、半甜及甜型四種。許多人不知道干紅或者干白的實際含義,其實這是翻譯的缺陷造成的。葡萄中的糖分在酵母的作用下,轉化為酒精,這就是葡萄酒了,如果糖分全部發(fā)酵轉化為酒精了,就稱之為“Dry”,意思是“不甜”,但是在漢語中,至今仍找不到一個字來表達“不甜”的意思,由于英文“Dry”同時也有干的意思,所以前輩們無奈之下,只能直接譯成“干紅葡萄酒”或“干白葡萄酒”了,其實真正的意思是完全不甜的葡萄酒。
甜的葡萄酒,只能搭配甜度相對略低一點的菜肴。西餐中甜點的分量很大,有時甚至占1/4以上的比例,所以,冰酒或者貴腐酒就是必備的佳品。但是,中餐并沒有飯后必吃甜點的習慣,即使有,也是蓮子糖水、酒糟丸子之類的一小碗,基本上沒有特地為此開一瓶甜酒的必要了,故此,冰酒及貴腐酒在國內的銷量一直上不去,就是跟中餐的習慣有關。唯一的例外就是生日晚宴,吃奶油蛋糕的時候,建議配上一只高檔些的甜酒,比如德國冰酒或者匈牙利的托卡依貴腐酒。
中餐如何侍酒
在國外高檔的西餐廳,大多有專門的侍酒師(Sommelier),任務就是根據(jù)客人點的菜肴,從酒單中選擇合適的葡萄酒,提出建議。中餐就沒有這樣的崗位設置,所以,在國內的中餐廳選擇葡萄酒時,往往就得靠自己了。
首先是上酒的順序,按香檳、白葡萄酒、紅葡萄酒、甜或半甜葡萄酒(如果有大分量的甜品搭配的話)、烈性葡萄酒(雪利酒、波特酒或干邑)的次序,基本上是不會錯的。
其次是同類葡萄酒的上酒順序,應該從清淡到濃郁,從輕酒體到重酒體,從簡單到復雜,從干型到甜型,從年輕到成熟。
最后就是酒具的選擇。普通餐酒不需要太講究,名莊酒最好不要暴殄天物,氣泡酒選用香檳杯,赤霞珠混釀用波爾多杯,黑比諾用勃艮地杯,干白用霞多麗杯。尤其要提醒的是,在酒具使用前,要對燈光看一看,是否干凈;再聞一聞,是否有異味;醒酒器更要慎重使用,大多餐廳并不懂得如何正確地清潔,除非你很了解,否則盡量不要用。如果確實要醒酒,我自己的做法是在下午4點左右先將酒打開,在瓶子里慢慢醒,去餐廳前再重新塞上,這樣到晚餐時(7點左右)就已經(jīng)有3個小時了,效果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