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世界里從來不缺少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 但如果說有哪個深刻的改變了世界葡萄酒的格局, 那么一定有接下來的這個: 1976 年巴黎盲品會(Paris Wine Tasting of 1976),也被人稱為“巴黎審判” (Judgement of Paris)。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1976 年5 月24 日, 在英國人史蒂文· 斯普瑞爾(Steven Spurrier) 的組織下, 9 位法國葡萄酒的頂尖人物齊聚巴黎的洲際酒店, 包括了羅曼尼· 康帝的管理者奧伯特· 德· 維蘭(Aubert de Villaine); 美人魚酒莊(Château Giscours)的莊主、同時身兼波爾多列級酒莊聯盟主席( U n i o n des Grands Crus de Bordeaux) 的皮埃爾· 塔里(Pierre Tar i); 法國葡萄酒雜志 RVF (全稱為 La Revue du Vin de France) 的編輯奧德特· 卡恩(Odette Kahn); 米其林餐廳Restaurant Taillevent 的老板克勞德· 弗希納(Jean-Claude Vrinat); 米其林餐廳Le Grand Véfour 的老板兼主廚雷蒙德· 奧利弗(Raymond Oliver); 巴黎著名的銀塔餐廳(Tour D’Argent) 的首席侍酒師克里斯汀·瓦納克(Christian Vanneque); 法國國家原產地命名管理局(INAO) 的首席監(jiān)察官皮利爾· 布瑞杰斯(Prieur Brejoux) 等……如此強大的陣容, 彰顯著這次活動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這些大咖們在接到邀請的時候只知道要去品嘗一些美國加州的葡萄酒, 并不知道這會是一場法國酒和美國酒的正面對抗。除了美國《時代周刊》駐巴黎的記者出于和主辦方的交情到場外,法國媒體無一理會主辦方的邀請。
因為,在當時的葡萄酒世界,法國的葡萄酒如日中天,可以說是頂級葡萄酒的代名詞。而美國加州呢?很多歐洲人并不了解這片土地,認為美國人只愛喝可口可樂這樣的甜汽水罷了。正是這樣的偏見,使得很多人對這樣的品鑒會不屑一顧,然而最終的結果卻令他們大跌眼鏡。
活動的規(guī)則非常簡單: 史蒂文選擇了10 款白葡萄酒和10 款紅葡萄酒分別品鑒,其中來自美國加州的葡萄酒各有6 款, 來自法國的各有4 款(紅葡萄酒來自波爾多、白葡萄酒來自勃艮第),其中不乏羅思柴爾德木桐堡(Château M o u t o n R o t h s c h i l d ) 、侯伯王酒莊(Châ t e a u H a u t - Brion)、雙雞酒莊(Domaine Laflavie) 這樣的頂級名莊。酒款被蒙住標識、打亂順序,給評委們品嘗。評判規(guī)則也沒有設定任何條件,完全根據評委們的喜好,為每款酒打分,滿分為20 分。
史蒂文原本計劃等白葡萄酒和紅葡萄酒都品鑒結束后再公布結果, 但因為兩輪之間換杯、換酒, 等待的時間太長, 因此他趁間歇提前公布了白葡萄酒的統(tǒng)計結果: 名不見經傳的加州蒙特萊納酒莊(Châ t e a u Montelena) 的1973 年霞多麗拔得頭籌。雖然一款勃艮第的默爾索排在第二, 但是緊隨其后的三四名又都是來自加州的酒莊。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這使法國的評委們都坐不住了,也影響了他們在第二輪紅葡萄酒盲品時的打分,不免有些心態(tài)失衡: 一旦認定是來自加州的葡萄酒,便會刻意壓低分數, 甚至有的酒款被打了不可思議的超低分。即便如此,當史蒂文公布結果的時候,再次令所有人吃驚,雖然波爾多的三家列級酒莊占據了第二到第四的位置, 但第一名仍舊被來自美國的鹿躍酒窖奪走,法國葡萄酒可謂是慘敗。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當這一結果被唯一在場的美國《時代周刊》披露后, 引發(fā)了全球轟動。不僅法國人對這一結果始料未及, 當時參加盲品的許多評委也受到質疑和指責, 有些人差點為此丟掉了工作。因此, 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種“恥辱”,而拒絕再次提起。
然而,對于美國加州來說,甚至對于整個新世界葡萄酒來說, 都是一次完美的逆襲,它向世界展示了新世界國家也能釀造出無與倫比的頂級葡萄酒。
著名的酒評家羅伯特· 帕克就曾說過: “它摧毀了法國至高無上的神話,開創(chuàng)了葡萄酒世界民主化的紀元,這在葡萄酒歷史上是一個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