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是葡萄酒最大的特征之一,常常可以聽到有人說“現(xiàn)在是最佳飲用期”或“某某年份是好年份”等等。
用所謂的“年份”來區(qū)別的酒類,放眼望去也只有葡萄酒了吧!葡萄酒會直接反映出其原料(葡萄)的個性,所以葡萄的狀態(tài)(成熟度)自然會大幅度影響葡萄酒的品質。也就是說,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培育而成的、成熟度絕佳的葡萄酒。此外,在氣溫過低、經(jīng)常下雨的年份,葡萄的成熟度偏低,可以釀制出口感較輕柔的葡萄酒,而這也是一般人對年份的認知。當然,在好年份出產(chǎn)的葡萄酒,其價格也會跟著水漲船高,熟成的潛力也較高。
“偉大的年份”——這雖然是個夸張的表達方式,但葡萄酒記者、評論家等專業(yè)人士是在考慮采收狀況,親自品嘗后,才定下如此高評價的。美國知名酒評家羅伯特.帕克曾高度贊賞風評不佳的1982年波爾多葡萄酒,而此葡萄酒的評價之后確實逐日攀升,讓1982年這個年份有了“傳說中的年份”的美譽,預測到這點的帕克也成了時代的寵兒。年份評價的好壞,就是會帶來如此大的影響。于是,“偉大的年份”這個符合法式風格的夸張說法就此誕生,這也可以歸功于葡萄酒的魔力吧!
那么,“好的年份=美味”就一定成立嗎?事實并非如此。
好年份不等于美味
葡萄酒的評價確實會受到年份的左右,而年份也會大大影響葡萄酒的身價,葡萄酒甚至還會被貼上“好年份、壞年份”等殘酷的標簽。年份更是葡萄酒的特性,也是其有趣之處,但我們絕不能原封不動的接受年份表、坊間評價等信息。
在每年7月過后(北半球),到了接近葡萄成熟的時期,便會出現(xiàn)一大堆關于“今年葡萄品質”的情報。一般來說,年份評價取決于今年的氣候狀況及收成情況,每座酒莊的情況都不同。就算氣候良好,收成過剩的話也無法釀出好的葡萄酒。而即便氣候不佳,有些酒莊仍會栽種品質絕佳的葡萄出來。
公正的釀酒師、專家都會明白,在葡萄采收后沒多久,產(chǎn)區(qū)協(xié)會或生產(chǎn)者雖然會公開相關情報,但是此時評價還為時尚早。盡管現(xiàn)階段情況如此,但等到裝瓶之后,葡萄酒的狀態(tài)又會不一樣。
在每年春季,波爾多地區(qū)的專家們都會舉辦新年份品酒會(稱為primeur),為新年份的葡萄酒評分。此品酒會中所做的評價,將帶來葡萄酒的價格上漲或下跌。但有些葡萄酒在此時此刻尚未熟成到理想的程度,需要經(jīng)過幾年后才會嶄露鋒芒,一躍成為風味絕佳的葡萄酒。
此地“好年份”不等于彼地“好年份”
此外,“年份的評價是針對某種葡萄酒款的”,這點也是相當重要。波爾多葡萄酒“好年份”不代表也是勃艮第葡萄酒的“好年份”。就算同為勃艮第葡萄酒,有時也會出現(xiàn)“紅葡萄酒很優(yōu)秀,白葡萄酒卻很艱難”的年份。“好年份葡萄酒”的特征為味道具濃縮感,需要花上一段時間才會迎來適飲期(發(fā)揮真正價值的時期),佐餐難度較高,且價格昂貴。
至于為何使用“艱難的年份”一詞,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我認為用“好年份、壞年份”來區(qū)分葡萄酒實在沒有什么意義。所謂“壞年份”的葡萄酒應該改用“艱難的年份”來表示,這才是最妥當?shù)摹?/p>
艱難年份易于佐餐
在氣候適宜、葡萄得以順利成熟的年份,釀酒師不必費太大的功夫。但若是氣候不佳、病蟲害肆虐的年份,釀酒師就得多費心神才行了。由此可見,葡萄酒品質的好壞,其實取決于釀酒師的努力程度。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能用“艱難的年份”來形容這類年份。事實上,就算是評價普遍不佳的年份,也有許多釀酒師能釀造出品質絕佳的葡萄酒來。
至于“艱難年份”的葡萄酒的特征,對我們消費者而言也盡是好處。此類葡萄酒的香氣較早散發(fā)、味道柔和,能馬上開瓶享受,且與菜肴的搭配度高,價格也較為實惠。
除非你想品嘗熟成20、30年的陳年葡萄酒,不然,“艱難年份”的葡萄酒才是最聰明的選擇,而且我們也比較容易在此類葡萄酒中邂逅“美味”的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