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2016年走到一半,這半年股市大起大落,股民大悲大喜,趨于麻木,震暈了,磨疲了,耗散了。我年初展望的一句“天知道”不想一語成讖。
1月熔斷“黑天鵝事件”引發(fā)股災3.0,暴風驟雨;3月劉士余主席接棒,引發(fā)一波“牛市余”行情,反彈到4月又一輪下挫,人氣渙散;6月休養(yǎng)生息,在大家熱議權(quán)威人士的L型時,茅臺悄悄地帶領(lǐng)白酒股強勢創(chuàng)出新高。
茅臺魔咒
我大A股專治不服,一直存在著“茅臺魔咒”,任何股票只要單價超過茅臺,必然下跌折腰。中國船舶、海普瑞、世紀鼎立、東方園林、長春高新、安碩信息、暴風科技、全通教育等,都是血淚斑斑的教訓。
茅臺為什么成為魔咒?很簡單,茅臺是真正的藍籌旗手,號稱是中國最符合巴菲特選股標準的股票。我再補一刀,其實巴菲特號稱永遠不賣的可口可樂,盈利能力也被茅臺秒殺。茅臺長期毛利率保持在90%以上,近5年竟達到驚人的92%,這個生意比販毒還賺錢,ROE保持在37%;2001年貴州茅臺在上交所上市,當年凈利潤3.28億,截至2015年凈利潤155億,凈利潤增長近50倍,復合增長率為39%。相比之下,可口可樂的毛利率只有60%,ROE只有26%,這些年的增長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恐怕連巴菲特都要羨慕茅臺的盈利能力。
貴州茅臺董事長袁仁國說過,要把茅臺股價打造成價值股的一面旗幟,連年分紅,就是不轉(zhuǎn)送股,維護著高高在上的龍頭股地位。其實,這也是利用股市做廣告了。從此,任何敢與茅臺試比高的妖股,下場無一不以腰斬結(jié)局!
白酒為何崛起?
白酒經(jīng)歷了2013年的八項規(guī)定和塑化劑風波后,經(jīng)過3年的調(diào)整已經(jīng)企穩(wěn),擠出了公務消費的泡沫。這從茅臺的2016年一季報可以明顯看出來,公司利潤增長12%,預收款增長20%,其他白酒企業(yè)也紛紛減虧或企穩(wěn)。這3年,茅臺王者之風不減,其他白酒企業(yè)包括“萬年老二”五糧液都是業(yè)績巨降或虧損,而茅臺僅僅是被風吹動了衣角而已。這3年茅臺竟然還在忙擴產(chǎn),不得不佩服茅臺無與倫比的強大品牌力!
不過話說回來,茅臺的新高也只是突破了2012年的高點,中間經(jīng)歷了一次痛苦的腰斬。如果投資者在2012年的白酒泡沫期買入,意味著4年來剛解套略賺一點而已,而同期市場從2000點起步發(fā)生一次瘋牛,翻倍的個股比比皆是。這是2012年白酒癲狂的代價。
別問我為什么2012年有那么多人買茅臺?看成交量吧!當年大家都在買買買,認為“茅臺不敗,白酒必賺”。我記得做電腦的聯(lián)想、做私募的基金都紛紛殺入白酒業(yè),那時候頭腦清醒的有幾個?
白酒股崛起的前提是三年大調(diào)整趨于尾聲,基本面的復蘇和價值的修復,這是底氣。從交易角度看是股價補漲,3年的行業(yè)低迷把動搖的資金都嚇跑了,剩下的都是鐵桿酒粉的穩(wěn)固籌碼,機構(gòu)資金敢于肆無忌憚地入場掃貨。
茅臺崛起意味著什么?
然而事情又不是那么簡單。事實上,去年底之前,白酒復蘇就基本確定了,然而股價并沒有反應。為什么半年之后茅臺創(chuàng)出新高?其中包含著三重信息:
第一,大資金的避險需求。大資金對股市缺乏信心,每到熊市才喝“酒”吃“藥”。白酒是典型的防御性品種,從歷史上看,酒、藥的強勢往往意味著市場的弱勢。
第二,強烈的通脹預期。雖然權(quán)威人士一再表示貨幣政策穩(wěn)健,不搞強刺激,但今年的房市、股市、大宗商品和終端消費品都在預期下一輪通脹來臨。多哈談崩了,但國際油價上50美元了。國內(nèi)的央企在上海瘋狂拿地,輿論批評國企作局,未免陰謀論。其實,北京最近的3塊地都是民企拿的,樓面價豐臺6萬、延慶4萬,融創(chuàng)的農(nóng)展館項目已經(jīng)喊出20萬不算貴了。我們只能猜測,房市經(jīng)過3年沉寂后,房企現(xiàn)在有強烈的補庫存沖動和漲價預期,面粉貴過面包,這種拿地沖動超出我們的想象。
第三,A股納入MSCI預期。A股國際化后,白酒這種獨一無二的本土品種將面臨重估。很長時間以來,茅臺的估值是低于海外領(lǐng)先的洋酒集團帝亞吉歐的,這引發(fā)了大資金在納入MSCI前的搶籌沖動。
白酒股何去何從?
2016年走到一半,改革大業(yè)走到一半,股市走到一半,漏船載酒泛中流。白酒股崛起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茅臺是否可以買入呢?我的觀點是,如果你去年沒上車,左側(cè)不敢抄底,現(xiàn)在就別追高。不排除今后茅臺上300元,但也沒多少肉了。150元、120元我高呼賣房買茅臺的時候你在哪里?目前茅臺靜態(tài)市盈率已達23倍,不算便宜。二線白酒似乎是不錯的選擇。
白酒之外,同樣的邏輯,消費股的投資價值也會逐步被挖掘出來。醫(yī)藥股目前因為醫(yī)改的降價風暴和新藥審批新政正處于行業(yè)低潮,似乎讓我們又看到了2013年白酒塑化劑事件的影子。市場悲觀之際方為播種之時。當然,港股的醫(yī)藥股顯然更物美價廉,低估是王道,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