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崛起了 中國白酒卻沒有國際知名度?(2)

2017-08-31 09:27  中國酒業(yè)新聞  佳釀網(wǎng)  字號:【】【】【】  參與評論  閱讀:

中國白酒與其它酒類的相異特性

溝通方面

術語與風格的對接

跨國交流時,注意兼顧釀酒標準、品鑒標準的本土化和國際化。

口味的滲透與偏好,需要時間與耐心,以及有效的信息傳輸。

目前對于品鑒的描述,更偏概括和抽象,與國際接軌時需要更清晰的量化,更明了的精準詞匯。到底怎樣質地的“綿甜柔和”,到底類似什么的“清香”,余韻上如何區(qū)分持續(xù)時間不同的“悠長”,等等。

風格上,清香型和米香型最易為西方人所接受,堪稱白酒中的ASTI,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芝麻香型和濃香型次之,習慣苦艾酒的老外對董香型也很能接受。反而是高度醬香恰恰讓大多數(shù)西方人面露難色,因為糟味若處理失當,幾乎是和瑕疵劃等號的。

去掉無謂的神秘化

中醫(yī)博大精深,然而國際上普遍被接受的卻僅限于推拿和針灸。中國人相信“祖?zhèn)髅胤?rdquo;,西方人相信邏輯與科學。信息過分不對稱,推廣就會增加難度。

除了類似可口可樂絕密配方的工藝,其他的就應該以“高保真”、易形容、可播散的信息形式傳遞給消費者。

曾經(jīng)有位白酒老前輩提出,“白酒的知識就應該止于廠中,止于核心技工,這根本不是經(jīng)銷商和消費者應該知道的東西”。

錯愕!!Are you kidding me ?!! 激發(fā)興趣、保持關注就是最好的營銷!為什么不與消費者積極持續(xù)地分享與釀造相關的知識呢?

言之有物,傳播高效

葡萄酒行業(yè)有“瓶底凹入越深,酒質越高檔“此類無稽之談,白酒行業(yè)也有各類以訛傳訛。 市場要的不是這般低廉的坊間謠傳,而是真實可信的工藝知識,鑒賞技巧,幫助他們更好地確定個人偏好,作出理性選擇。

舉個例子,Bacardi旗下的Oxley金酒, 在英美推出了一種顛覆性的獨特冷蒸餾法,使其基酒可以在半真空狀態(tài)下以-5度完成蒸餾。消息一出,馬上可以刺激市場的好奇與關注。

再說到鐘杰老師的源坤團隊管理員在學員大群里的“每日分享”,個人印象最深的是有關西鳳酒海的趣聞。

這是鳳香白酒工藝里獨特的柱形儲存容器,荊條水份尚存前將其編制成柔韌的酒簍,然后以上等白棉布裹糊酒簍內壁,再以麻紙進行百層裱糊,而每一層的麻紙裱糊均需要在上一層麻紙自然晾干之后才能進行,最后以菜油、蜂蠟等涂封,半年始成。

最奇妙的是粘合劑中蛋白質膠質鹽會與酒精形成半滲透薄膜,使之呈現(xiàn)“裝酒滴酒不漏,裝水揮失殆盡”的神奇現(xiàn)象。

酒廠完全可以向源坤一樣,傳播這些輕松易懂的知識,激發(fā)消費者的興趣與關注。

消費場景

聯(lián)想感染力

“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是改革開放來最經(jīng)典的舶來品廣告之一。 它既暗示此酒適合慶祝,且會帶來好運、好口彩。為消費者設計了飲用場景,使廣告感染力大大提升。除了酒精以外,還附贈你一個黃粱美夢。

香檳,可謂此星球上marketing做得最成功的產(chǎn)品之一。大多數(shù)人甚至都分不清香檳與起泡酒之間的區(qū)別,但它卻已深烙下奢侈,誘惑,喜慶和浪漫的色彩,重大典禮儀式缺之不可。

文化結合力

白酒文化宣傳上比較明顯的癥結在于消費屬性有余, 文化屬性不足。

SKYY伏特加一直是浪漫喜劇電影《欲望都市》的御用烈酒,與貫穿劇情中四位紐約女的雞尾酒,形成極強的形象綁定。

再說到連續(xù)兩年全球價值最高的著名金酒品牌Bombay Sapphire(孟買藍寶石),一直致力于為全球雞尾酒杯設計師提供切磋技藝的平臺,孟買藍寶石的設計大賽一方面讓那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設計師分享出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在世界范圍內完成了金酒文化結合,一箭雙雕。

飲用多元化

目前全球的雞尾酒市場正在興起一股基酒創(chuàng)新的潮流。加強酒以雪利酒為代表,烈酒以燒酒和威士忌為代表,正在替代常用的朗姆和伏特加。

同樣身為亞洲蒸餾酒,日本燒酒早已先中國白酒一步,踏入了歐美酒吧,從本土小酒館老男人的買醉酒,脫胎換骨成年輕人的時髦飲品。

早在2015年的布魯塞爾烈酒大賽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中國白酒雞尾酒調配的環(huán)節(jié),這是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方向,白酒飲用的人群及方式都應該多元化。個人認為清香淡雅一些的白酒尤其適合調制雞尾酒。

精致高端

風險投資家、蘋果前高級副總裁Heidi Roizen曾寫過一篇流傳甚廣的佳作——《如果你做的事情毫不費力,就是在浪費時間》。

以沙龍香檳(Salon)為例,在眾多璀璨的香檳名家中,沙龍執(zhí)著于單一葡園,單一年份,單一品種的白中白香檳而顯得格外耀眼(平均市價三千多人民幣一瓶)。只有最好的年份才會出品(平均十年出四款酒),而且要陳放十年后才上市——目前市面上能買到的最新年份是2006。

想做到極致的完美,沒有捷徑。專注的精神與態(tài)度是唯一的道路。有“壽司之神”美譽的全球最年長三星大廚小野二郎一輩子只鉆研了一件事,那就是舉世無雙的捏握壽司的技法。

他曾說,“你必須要愛你的工作,你必須要和你的工作墜入愛河……”。就是這般嚴苛追求卓越的精神,才成就了一代大師。

白酒高端化,腳踏實地的奉獻性匠人精神必不可缺。我們要清楚,精致高端不是把包裝木盒再做得重一些,瓶子再浮夸一點,買櫝還珠的做法不是出路。要經(jīng)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真正潛下心來做出精品。

立法規(guī)范

縱觀葡萄酒、加強酒到其它烈酒,從產(chǎn)地、原料到工藝甚至陳釀都是有嚴格的法律規(guī)定及定義的。

比如說,“Scotch” 意味著必須在蘇格蘭進行蒸餾且在橡木桶中至少熟化三年。波本威士忌可以在美國各地釀造,但必需含有51%的玉米。

“VORS”(Very Old Rare Sherry)現(xiàn)身酒標,消費者就可以放心知道自己這瓶里裝的酒平均陳釀時間是30年,且通過了產(chǎn)區(qū)監(jiān)督委員會的監(jiān)測與盲品。

白酒消費者知道他們瓶子里裝了什么白酒? 國家層面的監(jiān)管在哪里?老百姓可以相信誰?廠家的廣告、銷售的吹噓、酒友的推薦還是自己的判斷?

一瓶白酒赫然印著“20”或 “30”,這還是非常收斂的誤導。無節(jié)制的廠家直接寫上“30年陳”,幾滴原漿勾調入瓶,或使用極微量老曲,整瓶酒就成了所謂的“30年陳”。這些都是以偏概全,偷換概念!

行業(yè)生態(tài)

行業(yè)生態(tài)不夠健康,市場秩序混亂不堪。除了盲目自信,還有相互傾軋。

白酒業(yè)內酒廠間會彼此拆臺,比如我經(jīng)常聽到酒友們說,“XX才是高梁做的,XXX都是勾兌的”,這漏洞百出的外行話,讓我啼笑皆非。

高梁不是唯一原料,也不直接定義品質;至于勾兌,也就是英文里的Blend, 這是一個中性詞,它只代表一項釀酒技術,無年份香檳要勾兌,波爾多葡萄酒要勾兌,白酒無論貴賤基本上也都要經(jīng)過勾兌才會上市。

是我們先把消費者玩壞了,導致他們現(xiàn)在草木皆兵,一聽到“勾兌”兩個字以為要被人灌毒酒。

過去幾十年來,消費者的信賴與忠誠,在生產(chǎn)者眼里賤若敝履。出來混,債都是要還的。 如今的局面是自食其果!

我心中健康的業(yè)態(tài)應該是這樣的:

鼓勵差異化競爭,減少低段位的同質化競爭,否則等待你的就是魚死網(wǎng)破,頭裂血流;

擁有開放的心態(tài),尊重同行,善待市場。玩弄資本和消費者都是短視行為。

銳意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固然珍貴,但死抱著過去僵化的產(chǎn)品設計、陳腐的經(jīng)營思想,白酒的自身發(fā)展乃至國際化之路都會越走越窄。

竹鶴政孝從蘇格蘭學成歸來,日本威士忌的本土生產(chǎn)從此進入了春天的綻放。沒有一個人會認為日本威士忌是抄襲或簡單拷貝了英國,因為日本人去除了泥煤雄壯的煙熏味,并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與改革讓日本威士忌展現(xiàn)出特征性的優(yōu)雅細膩。

令人驚喜的是,在鐘杰老師的課上也聽到了有關中國白酒創(chuàng)新的前沿消息。有些酒企已經(jīng)開始實行自動化,整個操作車間只需兩名工人;

有些酒企勇敢嘗試了反傳統(tǒng)的不銹鋼容器發(fā)酵,原料完全不入池不接觸地面,成酒清洌,毫無瑕疵性口感或不爽潔香氣。

結束語

中國過去的白酒品牌建設和文化輸出做得如何? 此處不妄加評論,各人自有評判。

但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人象源坤團隊里中青代白酒專家們一樣,出于對國萃真摯的熱愛,走在了困難重重、荊棘叢生的白酒品鑒普及和文化傳播的道路上!

這樣勇敢的踐行,是一種責任,也是一份擔當,更是一片赤忱丹心!

我還是那句老話,中國白酒是中國人的白酒,它走向哪里,能走多遠,不取決于別人,最后還是取決于我們自己!

關鍵詞:國際化 轉型  來源:知味葡萄酒雜志  施曄
商業(y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