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包括瀘州老窖、五糧液、汾酒等一線名白酒企業(yè)啟動了新一輪國際化布局,其中汾酒瞄準了俄羅斯市場,而五糧液和瀘州老窖則在歐美設立分公司。白酒國際化的探索已持續(xù)多年,雖然中國白酒基本實現(xiàn)了境外銷售,并且已經初涉境外生產,但一直未能真正實現(xiàn)國際化,銷售對象依然是以華人為主,而這新一輪酒企的國際化,其中大部分企業(yè)給人的感覺是品牌和宣傳意義更大,對產品的產銷方面并無助益,反而更像是用來搏得品牌影響力的作秀。
五糧液與施華洛世奇九月初在奧地利高調舉行了戰(zhàn)略合作簽約儀式,五糧液國際(歐洲)有限公司也于近日在德國北威州杜塞爾多夫市正式揭牌。與此同時,瀘州老窖也宣布加速國際化發(fā)展。根據公告顯示,瀘州老窖下屬子公司與瀘州久泰酒類銷售有限公司擬在美國共同投資設立明江股份有限公司。另外在第七屆亞歐經濟論壇期間,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透露出消息,表示汾酒國際化三年規(guī)劃已定,公司擬在俄羅斯建廠銷售“汾特加”。有意思的是,盡管這些企業(yè)動作頻頻,但除了瀘州老窖切實作了一系列具體的國際化規(guī)劃和活動推廣外,其他企業(yè)并沒有對外流露出太多關于國際化推廣的具體消息。
國際化是一個歷史問題,更是未來要面對的問題,盡管這個問題也關乎當下,但并不是當下需解決的主要問題,盡管今年全球經濟狀況已有復蘇,但仍然不是白酒著力走出國門的最好時期,攘外必先安內,眼下最重要的還是應該根據國內的市場狀況來優(yōu)化自身調整自身。據筆者了解,盡管國際化看起來已經有一定成效,但在海外市場國際化依托的主要還是華人社群。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國白酒并沒有真正躋身世界主流烈酒。即便是被夸大為中國名片的“國酒”茅臺,看似在國際化這一塊很成功,但其實說到底在海外為之買單的還是華人群體,筆者認為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對企業(yè)國際化的宣傳來繼續(xù)加強茅臺在國內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影響力,并不是正真為了加大產銷而去開發(fā)國際市場。
國際化是未來的必然趨勢,雖然現(xiàn)在并不是國際化的最好時機,但是現(xiàn)在著力切入也并沒有什么過錯,國際化是整個行業(yè)的事情,如果部分企業(yè)把國際化來當做企業(yè)宣傳的噱頭來過分作秀,只怕會把國際化這的長遠的目標搞的復雜,如此一來,等到哪一天國際化真正的時機到來時,事情會變得更加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