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4年開始,白酒便難登國宴之席,至今已經整整30年了。白酒也已經從最初的難受、忍受變成了默默接受和習慣。在我看來,國宴將白酒排斥在外,這實實在在是一種羞辱。
白酒這些年不是經常在喊“白酒是中國的國粹”、“白酒是國家的名片”、“白酒是中國酒種的代表”嗎?既然白酒的地位如此高大上,為什么不見行業(yè)巨頭們采取積極行動,推動以國家的名義在公開場合彰顯白酒的價值與意義呢?為什么不能大聲地喊出來“我要上國宴”呢?
去年,中國國家主席訪問美國,晚餐時自己拿出來喝的酒就是一瓶茅臺。我以為,這除了國家領導人的個人偏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茅臺在這種場合是彰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日常生活方式的一個象征物。這不僅是茅臺的光榮,更是整個白酒行業(yè)的光榮。遺憾的是,白酒行業(yè)對此沒有正大光明地叫好。既然白酒是個好東西,就應該大聲地、公開地說出來!自己都不敢說自己好,不主動積極地去說自己好,這就是白酒的懦弱,白酒的分裂,白酒的羞恥。
蒙羞的不僅僅是白酒,還有那些把白酒排斥在國宴之外的有關部門。國宴者,國家元首或政府舉行的招待貴賓之正式宴會也。國宴用酒者,代表國家美酒之味道也。中國的國宴上葡萄酒,自有其道理,我支持。但是,中國的國宴不上白酒就沒有道理,我堅決反對。中國的國宴不上最能代表這個國家傳統(tǒng)文化且深受這個國家的人民喜愛的酒種,無論如何是解釋不過去的。
至于有關部門做出的不上烈酒是國際慣例的解釋不值一駁:
其一,今年巴西世界杯期間,巴西總統(tǒng)就在國宴上用一種類似白酒的名叫卡沙薩的蒸餾酒來招待來自世界各國的貴賓,因為這是巴西特產;
其二,所謂的國際慣例是餐前開胃酒,多為甜酒,餐中佐餐酒,多為葡萄酒,餐后敘談酒,多為烈性酒,而中國人的宴席(包括國宴)哪里有這么多的過場呢?如果中國的國宴真要與國際接軌,主菜為何上的是江淮菜,而不是牛排、烤魚呢?中國的國宴用酒居然缺少“國家的名片”,有關部門難道不應該有些羞愧嗎?
國宴不上白酒,在一定意義上也讓出席國宴的消費者蒙羞。今年9月30日的那場國宴有3000余人,桌桌都有葡萄酒,就是沒有白酒,作為消費者的飲酒選擇權在某種程度上被剝奪了。按照俗話說的無酒不成席的道理,參加國宴的人少說也有三分之一會小酌兩杯白酒吧?
我認為,國宴用酒應該是白酒、葡萄酒和黃酒三種酒齊上,并且還要分別擺上飲用白酒、葡萄酒和黃酒的酒杯。喝什么酒,喝多少,由客人自由選擇。在這樣的場合,如果能夠喝上自己喜歡的酒,難道不是一件不亦樂乎的事情嗎?反之,如此置國宴參與者的飲酒取向于不顧,該是一件多么敗人雅興的事情啊!
有關部門對白酒的認知不夠專業(yè),白酒首先要原諒他們,其次要幫助他們明白白酒是代表中國的一張名片;消費者對白酒了解不夠到位,白酒既要自我檢討,更要幫助他們懂得白酒是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這兩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做得不好,責任完全在白酒企業(yè)。從這樣的角度上講,白酒的蒙羞,乃是白酒自取其辱。